媽媽烹調的不是廚藝,而是對家人愛的心意
現在外食快速又多元方便,為什麼媽媽們還要大費周章的入廚房準備餐食呢?因為媽媽烹調的不是廚藝,而是對家人愛的心意。
當孩子點菜時,是他幸福的記憶正被味蕾喚醒。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您上次煮的那樣菜!」不管那樣菜是什麼,相信大多數的媽媽都會有求必應,使命必達的滿足孩子的味蕾。因為,媽媽滿足的不只是孩子的味蕾記憶,更是親子之間對於愛的回味與珍惜。
幼子讀小六時有一天突然說:「媽媽,您好久沒包水餃了,想吃您包的水餃耶!」我說:「俗話說「正月吃蔥,二月吃韮菜」包韮菜水餃好不好?」幼子說:「可是我比較喜歡吃高麗菜水餃耶!」
媽媽想偷懶,沒得逞。韮菜只要洗洗切切,再切些薑末,伴入絞肉調味、就可以包水餃。高麗菜還要抓水抓很久,外加切蔥花等,在工序上比包韮菜餡要多花一倍以上的時間,常常弄得腰酸背痛,但為了滿足孩子的願望,媽媽再苦、再累,好像都做得心甘情願。
平常煮晚餐,都會盡量在營養均衡和孩子喜歡的口味上求取平衡。但更喜歡孩子們點菜,因為,那是他關於幸福的記憶被喚醒,那是一種交纏著愛與被愛的滋味。
別讓孩子「幸福」的滋味,染上「膩味」的回憶
以前,在外地念書,突然想起父母煮的食物,回到家就可以解饞時,那真是幸福又美好的時刻。現在,父母皆已往生,關於味蕾的郷愁,除了病著,也只有在記憶中,嘗試破解那滋味的密碼,自己試著做做看,不然,就無藥可解。
煮孩子們點的菜,千萬不要因為他們喜歡吃,就經常做。記得,念大學時,有一次跟同學在聊天,她說:「我媽很好笑,有時候煮了新菜色,我們只要說好吃,她就會天天做。然後說:『你們不是說好吃嗎,現在怎麼都不吃了?』,我就會跟我媽說:『媽,拜託,再好吃、再喜歡吃的東西,天天吃,也是會膩的!』」
這是媽媽們「愛的盲點」。只想著孩子們喜歡吃,卻沒有想到,再喜歡吃的東西,天天吃,也是會膩的!
不要把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做到天天吃,吃到膩。這是得不償失的一件事。讓孩子幸福的滋味,染上膩味的回憶,就像是一顆老鼠屎,弄壞了一鍋粥,多可惜。
「過猶不及」,等到孩子們想念那個滋味,再做給他吃。這樣,被幸福回憶喚醒的味蕾,得到滿足,也更加深了愛的濃度,一切都剛剛好。
我們不只是要餵養孩子的五臟廟,更是要滿足孩子的心靈聖殿。當他在想念時,才得到滿足,還留下意猶未盡的美感,這樣的體驗,才會穿越肉體的自主呼吸,變成心靈層次不自主的跳動,在日後長大離開父母身邊時,當塵封的記憶又被想念喚醒,他會循著愛的線索,回來探望雙親,填補心靈深處對愛的渴望與回顧。
讓父母角色的適度留白
媽媽們愛的盲點很多,不要幫孩子做所有的事,妳幫他做習慣,他也就順理成章地不學了,因為過度代勞的媽媽會變成很好的「工具人」,孩子卻會變成「失能」。媽媽的愛,是要帶領孩子學會自己獨立生活,而不是包辦孩子的生活。
做父母,不是埋頭苦幹,任勞任怨就好。除了盡心盡力的做,還要用些智慧,聰明的做。父母不要事事都做滿、做好,留一些空間,讓孩子來學習與填滿。
父母角色的適度留白,是要讓孩子來一同揮灑,參與親子之間的互動歷程,共多創作出屬於彼此獨特的成長篇章。這樣,我們才不會只是單調的把孩子養大,而是孩子在我們的引導下,跟著我們一起成長,豐富了歲月中最純真而美妙的那個片段。
讓親子關係更緊密,需要用愛來烹調生活
那天自己一個人坐火車去探望媽媽,回程晚了,我在火車月台上聯絡孩子,讓他們結伴自己先去外面吃晚餐。當我回到家,孩子們已經吃完晚餐,而餐桌上放著先生因為牽掛而趁空跑出來買給我的晚餐。雖然罹患失智症的媽媽認不得我了,讓我在火車上幾乎是一路哭著回家,但看見自己的家在寧靜中透露著安然的美好,這種幸福,是不是讓人更加珍惜與感恩?
我們不能靠別人餵養我們幸福,但我們自己卻要會嗅聞出關於幸福的味道。
讓我們給孩子的原生家庭,充滿著幸福的味道,那需要家長用愛來烹調生活。問問看你家孩子,喜歡吃你煮的什麼菜?讓親子之間的聯繫,可以透過味蕾的幸福回憶,變得更緊密與親密。
閒暇時,更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動手做他喜歡吃的菜色,順便把味道傳承下去。雖然現在外食快速又方便,但為了健康與更多的愛的累積,家人一起烹調美食,既幸福又甜蜜,孩子一定可以在品嚐美食中,感受到滿滿的幸福與愛的心意。
文章標籤:#親子教養 #家庭關係 #教養觀點 #媽媽的愛 #適度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