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青春期孩子真的像「刺蝟」,不好靠近?——以「感興趣」的心,應對青春期的「酷」

以孩子為主帥,而我們轉換成參謀

青春期孩子的「酷」,是展現自我的一種表徵,也是保護自我的一種機制。

面對孩子的轉變,別輕易陷入失落或氣惱的泥淖裡,你可以把它視為改變彼此互動模式的好時機,並練習用下列的方式回應:

  • 過往你總像個「主帥」,站在前頭帶領孩子往前衝。
    現在,你必須將自己的人設轉換成「參謀」,才不會跟也想當「主帥」的孩子爭執不休。
  • 對於想當「主帥」的孩子,你一定會有許多的不順眼,但因為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參謀」,所以你對他的種種表現,不會輕率地批判或評價,而會多點停頓、觀察與理解。
  •  「主帥」思慮不周時,「參謀」就派上用場了。你可以把對孩子的關心或擔心,轉換成問句,提醒他留意,如:
    「你跟同學相約外出,他的爸媽知道嗎?」
    「如果同學的爸媽不知道,我來幫忙聯繫,好嗎?」
    這種不帶質疑的提問,有助於和孩子核對相關的訊息,也讓親子之間都有機會表達想法與立場,進而找到雙方都滿意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孩子需要被尊重、被認可

在帶領親子關係工作坊的經驗中,我發現有許多家長參加的目的,是期待與青春期孩子在溝通上更順暢、良好。但我感到好奇的是:

  • 究竟是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像「刺蝟」一樣,不好靠近?
  • 還是家長並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調整彼此互動、溝通的模式?

直到自己的孩子也進入青春期,對於這個問題,我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當孩子年齡越來越大,勢必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仍慣性地使用過去對待「小小孩」的方式跟他們互動,他們只會從父母那兒感受到被監控、被批判的束縛與壓力,進而想要逃離,去呼吸自由的空氣。

即便這些監控、批判的出發點是基於關心與善意,但在得不到尊重與認可的情況下,孩子選擇轉身離去,投入同溫層的懷抱,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面對越來越有個性和想法的「酷」小孩,為人父母該如何是好呢?

我認為,從「感興趣」的角度、用「感興趣」的態度去與他們互動、相處,會是一條「雙贏」的活路。

 


做孩子的「參謀」,是需要學習的

聖誕假期,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和班上同學私下相約,要看電影,順便逛街。

由於她是「先斬後奏」,事先並未與我或太太討論,因此當我們得知消息時,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不置可否,對幾個小六生要出門一整天,覺得有些擔心,不太同意這件事。

但回想起自己從前跟同學一塊出門晃遊的經歷,確實充滿許多愉快、美好的回憶,也就不忍直接否定她的計畫。

直到她要出門的前一天,我們才針對這件事情「直球對決」。

 

女兒興高采烈地說著,她多麼期待有生以來第一次「沒有大人」隨行的逛街行程。

可她說得越興奮,就越增添我的擔心,便打趣地對她說:「聽起來很好玩的樣子。乾脆我載你們去百貨公司,順便去那裡的書店逛逛,喝杯咖啡,在那邊等你們一起回家。你覺得如何?」

女兒皺著眉頭,十分抗拒地說:「不要!不要!就跟你說不要有大人跟了嘛!你這樣,我們會很不自由。」

看來她只想要我擔任司機就好,「不給跟」的意圖相當堅定。

此時,太太問了女兒一個關鍵問題:「你同學的爸媽知道明天你們要一起出去玩嗎?」

女兒愣了一下,想來,她完全沒有顧慮到這個問題。

太太接著說:「如果同學的爸媽不知道這件事,明天你們出去之後,她們的爸媽一定會很擔心。我幫你打電話給她們的爸媽做個確認,好嗎?」

女兒似乎感受到了媽媽的周到,配合著提供電話號碼,並在一旁看著媽媽如何和同學的父母互動。

我在一旁觀察女兒的表情,她饒有興味地聆聽著媽媽和好朋友的父母交談的內容。她應該沒料到,在這個事件當中,父母竟成了幫她把事情處理得更妥當、圓滿的夥伴,不但原先的計畫能夠實現,安全的問題也得到關注並解決。

太太承諾那幾個孩子的家長們,表示去回都會由我負責接送,而且保證晚上七點會準時回家。

 

隔天早上,當我載著女兒前往約定的地點去接朋友們時,針對安全的問題,我在車上又叮囑了幾點注意事項。她很專心地聽著,因為經過昨天的歷程,她知道我不是來「找碴」的,而是幫她們共創美好一天的夥伴。

當在目的地放她們下車,看著小女生們雀躍的背影,我真慶幸自己和太太沒在一開頭就因為種種掛慮或擔心,而否定女兒的計畫,責備她自作主張,把情勢推向對立和衝突,造成「兩敗俱傷」。

還記得那天太太在與其他家長們聯絡之後,對我說:「出去玩也不是什麼壞事,如果擔心她們的安全,就協助她們把該注意的事情打點好,這樣不是大家都開心又放心嗎?」

是啊,與其在一旁沒好氣地指指點點,批判她思慮不周、處事欠考量,倒不如抱著好奇和興趣,一起參與她的「重要大事」,在傳達關心的過程中,友善地提點她該注意的事項。如此一來,不是兩全其美嗎?

 


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再是決定萬事的仲裁者

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手」,父母親在角色扮演上最大的考驗,就是要從孩子萬事的仲裁者,轉換成孩子願意共同商量、討論的對象。如果轉換失敗,孩子年齡越大,將離父母越遠;若是轉換成功,孩子越大,父母就越容易放手,親子關係也會提升至另一個層次。

而其中的關鍵處,就在於:

  • 父母能否跳脫始終依自己的意志做主,並拽著孩子不放的狀態,進化成有點旁觀、但又感興趣的姿態,去參與孩子後續的成長。

我們都想成為更好的父母,若能通過這項「考驗」,青春期的孩子不正是我們在生命中最好的「老師」嗎?


tdc107

本文節錄自:《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一書,吳孟昌著,寶瓶文化出版


文章標籤:#親子教養 #家庭關係 #青春期 #與孩子溝通 #父母學會放手

Group 407 (4)Group 408 (2)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