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暑假讓孩子持續完成學習承諾家長可用的三種具體做法

當暑假開始後,孩子剛開始可能會依照自己規劃的進度進行,但是卻無法長久堅持下去,可能會出現看電視或玩遊戲時間過長,但是功課拖拖拉拉沒有完成的情況,對於自己規劃的進度無法持之以恆,家長請孩子做作業,可能會得到孩子抗拒與不耐的話語,進而可能造成親子衝突、心情兩敗俱傷。這樣的情況也在我們家中上演,後來我用了三個具體方法就讓孩子表現改善很多。


做法一:用「兩分鐘法則」降低任務門檻,並鼓勵孩子開始行動

行動拖拖拉拉時,我跟孩子實驗過暢銷書<<原子習慣>>所提到的「兩分鐘法則」,效果真的很不錯。兩分鐘法則是說我們把目前要做比較長時間的事情而猶豫不前,就只先讓自己花個兩分鐘做就好了,這是相對容易讓自己開始行動,像是「孩子寫一頁作業」可以先引導為「孩子寫一題作業」,透過逐步完成、積少成多,也是可以順利把事情完成推進。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具體事實鼓勵孩子,這樣也可讓孩子建立起「自己做得到」的自信心。

 

做法二:透過集點兌換表累積點數兌換獎品,爸媽要說到做到

在家顯眼處做一張集點兌換表,上面寫著孩子想要的獎品,我也會根據孩子想要的獎品金額做排序,像是五點換餅乾、十點換冰棒、二十點換速食店套餐、三十點兌換電影、六十點兌換Switch遊戲片。因為是孩子喜歡事物,就會相對努力爭取,會發現過程中孩子變得積極主動。雖說孩子是為了獎勵,但有了獎勵當動力而完成任務,這也是一種習慣養成不錯方法。重點是,當孩子達到目標時,身為爸媽的一定要兌現承諾,像最近孩子集滿點數就兌換了Switch王牌釣手,遊戲片+釣魚竿設備要價一千多元,但我還是購買。其實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家長說到做到玩真的」,了解承諾的重要性,對孩子成長有很大助益。

 

做法三:誰負責誰決定,讓孩子知道「為自己負責」

孩子很多時候反叛是因為覺得這些事情都是「爸媽要求」,而非「自己想要」,所以如何讓孩子擁有「自己做決定」的覺察非常重要。想起知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客體分離」理論,其內容描述要想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能夠區分什麼是自己與是他人的事,而衡量原則就是看行動的直接後果由誰來承擔。簡單來說,誰負責誰決定!舉例來說,孩子做集點活動時,當他們偷懶我也會表明如果無法兌換到自己喜歡內容,那也是他自己的責任,小孩通常會爆跳如雷或緊張萬分,但又不一定願意聽話自己完成預定進度,我還是會不斷跟孩子傳遞一個觀念,那就是「任何時候他都有選擇的自由」,只是也要先明白選擇後果是什麼。如果因為孩子不想完成任務,因而得不到獎勵,那這些也都是孩子自己選擇的結果,我都會秉公處理。孩子剛開始會反對,但冷靜想一想,孩子就會了解這一切都是他的選擇,身為家長只是讓他了解不同選擇有不同結果罷了。引導孩子了解後果,再跟孩子討論現在要如何做,然後交給孩子決定,相信也會有好的展開。


文章標籤:#親子教養 #教養觀點 #化解親子衝突 鼓勵孩子行動 #持續完成學習

Group 361 (1).png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