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關於我轉生變成世界屎尿第一人這檔事—楊佩良專訪(下)

搞笑諾貝爾獎頒獎時的那些故事

綜觀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歷史,榮獲兩次獎項的只有4位,其中一位是楊佩良,另一位則是他的指導教授胡立德。第一次獲獎時是什麼心情?那些典禮上的特殊裝扮是如何產生的?

「我第一次收到得獎通知的時候超震驚的!」楊佩良說道,身處在機械系的研究室中,其實他一直覺得自己做的這些屎尿研究相當邊緣。在傳統的機械系實驗室裡,大部分的人都在做飛機,或是拯救世界的機械,楊佩良就像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但這些邊緣感,就在獲獎後一掃而空,彷彿有一條龍從這間小小的研究室中飛出,世界有了光。

在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裡中,那些有特色的服裝又是怎麼一回事?「我覺得我的指導教授是個網紅型的人。」第一次以尿尿時間研究得獎時,胡立德身上掛著的馬桶蓋令人印象深刻,「他其實是臨時起意,說家裡有個新的馬桶蓋,然後就帶去了!」而在馬桶蓋加身之後,胡立德也不負眾望地成為全場焦點。在第二次獲獎後,他們變得比較有經驗,也能事先規畫服裝──「他說我們要穿成一個便便,要做便便裝。」收到指導教授要求後,即使內心千百個困惑與不解,楊佩良他們還是拍了一張特別清楚、能看到便便表面結構的一張照片,並訂製出特殊服裝。於是第二次登台時的袋熊布偶裝、袋熊便便裝、袋熊便便帽就這樣誕生了。

2015 年搞笑諾貝爾獎,戴著馬桶蓋上台的胡立德,其右後方為楊佩良。(截自The 29th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 Ceremony (2019), Improbable Research)

2019年搞笑諾貝爾獎,頭上戴著便便帽致詞的楊佩良,其左後方依序為胡立德、澳洲袋熊專家卡佛。(截自The 25th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 Ceremony, Improbable Research)

2016年,在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體台上,做為歷屆得主出席典禮的楊佩良。(楊佩良提供)

 

對科學研究態度的那些故事

隨著搞笑諾貝爾獎的宣傳,楊佩良做的研究從美國一間小小的實驗室中擴散到了全世界,且被發揚光大。不只是學術領域,一般民眾也有機會接觸到它們,原本看起來邊緣的研究生,也因為這些有趣的研究而突然成為世界中心。

有人說科學就是該嚴肅,或是要對世界、環境、產業有所幫助,對楊佩良來說,科學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希望能回答大家內心的疑問。」楊佩良認真的說著。即使不知道哺乳類動物尿尿時間的長短、袋熊便便是圓還是方,世界依舊運行著,但這些問題還是存在,且沒有人知道解答。在科學家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這些問題有了答案,生物體的未解之謎少了一個,人類對世界的了解是不是又多了一點?

「我想讓科學變得有趣,讓它能傳得更遠。」熱愛科學的楊佩良對我們述說他心中的想法。其實只要遵循嚴謹的實驗步驟,用心做好每一項實驗,不論是嚴肅、環境友善、幫助產業、有趣等,這些都是可以並存在「科學」這個外皮下的不同面向。若整個科學界的風格能朝向多元、多樣的方向發展,不僅能將科學知識傳播給更多人,也能使科學貼近民心,讓大眾不再覺得它高高在上、遙不可及。


延伸閱讀

1. Patricia J Yang et al., Duration of urination does not change with body size, PNAS, Vol.11(33): 11932-11937, 2014.

2. Patricia J Yang et al., Hydrodynamics of defecation, Soft Matter, Vol.13(29): 4960-4970, 2017.

3. Patricia J Yang et al., Intestines of non-uniform stiffness mold the corners of wombat feces, Soft Matter, Vol.17(3): 475-488, 2021.


本文轉載並節錄自科學月刊 2021年4月 616期
原文標題為:
關於我轉生變成世界屎尿第一人這檔事—楊佩良專訪


文章標籤:#趣味素養 #科學新知 #哺乳類 #楊佩良#搞笑諾貝爾獎

Group 377

Group 376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