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麵館點餐後我等待的同時望見一桌母子,年輕媽媽帶著約莫是幼稚園的孩子,媽媽滑著手機,小男孩看著平板裡的影片,母子沒有聊天互動,各自專注在小小的螢幕世界中。一會兒,餐點上桌了,是一碗餛飩湯麵,媽媽不急著招呼孩子享用,應該是想讓熱食稍微放涼些不會燙口。幾分鐘之後,才見年輕媽媽夾取些麵條加上兩顆餛飩並添點湯汁在小碗裡,盡其所能的避開湯麵裡的小白菜、豆芽和芹菜珠,接著拿出食物剪開始剪碎碗裡的麵食。
我本以為媽媽會剪個兩三下就停手,不至於讓孩子難駕馭長長麵條即可,但年輕媽媽面無表情不斷重複剪斷動作,一小碗麵食細碎不成型,隨著麵條早已吸飽湯汁變得軟爛,這一小碗麵差不多是麵糊了!我真想上前提醒年輕媽媽:妳不要再剪了,等等孩子吃時幾乎不用咀嚼,呼嚕呼嚕就吞下肚了,這對他來說不是好事啊!但揣想對方可能覺得莫名其妙怎麼有個陌生人管事這麼寬,我按捺衝動並作罷,但內心著實感嘆。直到我離開,母與子分別就著手機和平板螢幕配著麵食,一句交談也無,表情亦木然。
【咀嚼差,影響大】
3C產品常是親子間交流互動的阻斷器,醫學研究也指出,成長發育中的孩子的咀嚼力關乎口腔與大腦的發展,更容易帶來發音與臉部發育異常的不良影響。我非醫學和營養學專業,在此也跳過3C話題,單純談談我在教學現場對孩子們用餐的觀察。人們總說「吃飯皇帝大」,代表的是此事要慎重以對,對小學生而言,吃飯不僅皇帝大也學問大更影響大。
過往班上有個小男孩因吃飯較慢,媽媽在他幼兒時想到解決方法,就是把白飯都煮成稀飯放涼,這樣可以加速孩子進食速度。不料孩子進到小學已養成「吃軟不吃硬」的飲食習慣,總是抱怨飯太硬、青菜梗太粗、蘿蔔和小黃瓜等太大塊,通通咬不動,午餐時間變成痛苦的時段。
也曾經班上有個小女孩從小跟著大人養成晚睡習慣,從幼稚園時期家長便用奶瓶裝著牛奶,讓女兒在早晨半夢半醒間只要側著臉動動嘴巴吸吮著奶瓶便完成早餐,這個習慣延續到上小學依舊這麼做。長期少了咀嚼訓練,帶來的影響便是孩子對食物無感,對營養午餐挑剔厭煩,孩子在身形也較同齡孩童矮小。此外,在飲食放縱孩子的父母也常伴隨其它寵溺的情形,無形中養成孩子自我中心的性格,更在學校產生團體生活的適應困難。
【湯泡飯,大不利】
學生在學校裡享用營養午餐,常看到許多孩子喜歡用湯泡飯,當湯混和了單調米飯,變得濕潤且有味道,不需要過多咀嚼就能迅速吃完。少了牙齒咀嚼訓練的孩子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就更懶得咀嚼了,會有挑食和偏食情形,常想稀哩呼嚕間就草草結束午餐。而湯泡飯吃得快也餓得快,常常下午才上一節課而已,湯泡飯一族就喊餓了。
當孩子回家抱怨在學校容易肚子餓,家長便疑慮是否營養午餐不夠美味難以入口,在理解孩子是不愛咀嚼後便感莫可奈何,因此轉而期待老師能有融通作法。例如家長想提供海苔粉、香鬆、肉鬆等造福全班,好讓孩子對校園午餐提不起胃口時能有加料加味的方法以提高食慾;或是希望老師融通讓孩子帶麵包餅乾等到學校備用。我真心呼籲,想以重口味吸引孩子對吃食的興趣或讓孩子在正餐之外另闢點心戰場,對孩子們來說絕非好事。
【多耐心、多咀嚼】
在學校裡老師絕對都耐心教導孩子們營養均衡的健康知識及細嚼慢嚥的用餐禮儀,但孩子們在防疫隔板下的隱蔽小空間依著自己喜歡的方式用餐,老師沒有透視眼實在難以週到照顧。孩子們的飲食習慣多是自小在家庭養成而後複製貼上到學校的,想要靠老師來糾正改變孩子不良的飲食觀念與做法何其困難,最根本作法是父母親在孩子小時候便能有正確的教導與建立好習慣。家長千萬不要好心辦壞事,弄巧反成拙,讓孩子吃飯多點耐心多點咀嚼,因為吃飯皇帝大影響大啊!
文章標籤:#親子教養 #教養觀點 #飲食教育 #建立咀嚼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