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親子書房|孩子就該從小玩才藝】

引導、協助他完成,不是幫他作好

每到節慶即將到來,我們也不免俗要設計相關課程,讓小朋友認識節日的由來,並透過手作成品為家庭增添歡樂的氣氛,同時展示成品也有助於強化孩子對家的向心力。

在農曆新年前夕的課堂上,老師拿出了一個事先做好的春節吊飾供大家參考,說明後便立刻收起來,讓大家自由發揮,希望小朋友們不是照著做,能夠多多加入自己的創意。

才剛進行沒多久,就聽到 Cindy 媽咪說:「欸!不是啦!要先做這個。」然後開始一步步指導女兒接下來的每個步驟。

「等等,你這怎麼貼歪了?要這樣一個個整理一點嘛!」才四歲的 Cindy,顯然對於媽媽所說的整齊感到困難,小手還沒把圖案黏上,媽咪直接半空攔截,拉著她的手直接按壓在吊飾上。之後的其他圖案,也就不再經過 Cindy 的手了,最終完成的作品,跟老師的示範根本一模一樣。

「引導、帶著孩子一起做」跟「幫小孩做」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幼兒期正是孩子創造力大爆發的階段,我們一開始在課堂上展示的手作成品,其實只是為了方便說明,也會再三強調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完成。但總是發現,只要當孩子以他自己的邏輯創造出一個作品,形體卻是跟大人所認知的有差異時,很多爸媽就會用自己已經慣用了三、四十年的思維,決定成品應該有的樣子。

例如天空就得是藍色,而太陽必定是橘紅色的,然後再灌輸在這些小小孩身上。如此不但大大限制了幼兒的想像力,往後他也就沿襲父母的習慣和認知,因為這個年紀的小孩,模仿的對象多半是爸爸、媽媽。

比方說,當今天講一個跟製作餅乾有關的故事後,接著讓小孩選擇烘焙工具親手操作時,我們已預料到很多家長基於考量「因為拿刀有受傷的可能」、「攪拌器會通電、有危險」,所以會習慣直接幫小孩決定。

在幼兒進行挑選之前,老師的作法是會詳細為他們講述所有器材可能的發展性,像是:「A選項是刀子,可以將食物切出形狀並且變小,但是如果使用不正確的話,有可能也會切到手喔!所以操作上要更小心,而且必須要有媽媽在旁邊幫忙你 進行。」或是「B選項是攪拌器,它不能像刀子一樣切東西, 但是可以讓蛋白變得膨膨的,不過因為它很重,需要大人一起出力拿喔!」

對於年紀還小、認知力還不夠充足的孩子,在協助做決定時較正確的引導方法,是要把具體的資訊、可能導致的後果都讓他們清楚,再讓他選擇,而不是把選項A、B、C、D全部攤出來後說:「讓你自由選擇、決定喔!」

這樣一來,會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是孩子隨隨便便拿了一種,但卻不知該如何運用;第二種是有些孩子因此愣住,遲遲無法動作。而這兩種都容易讓家長耐不住性子,首當其衝跳出來幫小孩決定或完成。

這邊再舉兩個教學實例,佐證大人只要用對做法,既能顧及孩子的安全性與創造力,又能不動聲色讓他們「以為」自己是獨力完成的(畢竟幼兒期孩子也開始發展出自主性了)。

譬如我們曾有一個兩歲半的小小孩參與烹飪課,很多家長課前都覺得這怎麼可能,但我們設計的第一堂烹飪課,便是讓孩子製作南瓜濃湯,老師事先將南瓜剖半蒸好,課堂上再由小朋友自己挖出搗碎完成料理,過程中沒有危險性器具,也沒有過分超出他們能力的動作,自然就能達成烹飪課的任務。看到孩子們成就滿足的笑容,這就是學習的目的!

另外,在製作串珠手環的課程裡,由於小朋友年紀都很小,要能讓他們全程自己手作又能順利穿洞,材料上就得幫他們選擇孔洞較大的珠珠,加上授課老師在課程開始前便不斷和家長溝通,孩子一定可以自己順利完成,千萬不可以代為完成。最後證明,每個小朋友確實都能自己做到,只是速度稍微慢一些些而已。

但如果大人因為看到他做得太慢或做得不好(所謂好不好,其實也是成人自己的標準和價值觀),就搶著幫孩子做,那就是剝奪了他實踐的空間。殊不知,越不受到父母限制、干涉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能展現很棒的創造力與實作力呢!


P106P107-1P107-2孩子就該從小玩才藝 立體書封.jpg


本文節錄自:《孩子就該從小玩才藝》一書,品客老師(鄭婷文)著,布克文化出版 

文章標籤:#親子教養 #學習力培養 #創造力培養 #書籍推薦


親子書房-孩子就該從小玩才藝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