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剛考完試,你怎麼面對孩子的成績呢?如果你不認為成績是一切,你有另外引導孩子做些甚麼嗎?這些足以讓他們可以面對未來的挑戰嗎?
最近小學剛考完期中考,相信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學期老大的狀況比較多,聯絡簿上常常被老師寫紅字,讓我們有點擔心。在考試前我設了一些獎賞指標,因為考量他的小考成績,我的標準算是略寬鬆的。
考完試的第一天,老大就傳來好消息,因為我們最擔心的國語,他都達到我的高標。兩天四個科目,基本上爸爸是全輸,只是輸多輸少的差別。老大很開心,面對學習也變得比較有自信,在期中考之後的小考狀況,也有明顯的進步。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應該要很開心,但是我是卻很複雜的情緒。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希望孩子是因為外在動機而去學習,若他只是為了得到這些外在動機,那麼就喪失了學習的意義。另外,老大有一些試題被扣分扣得很冤枉,像是100*6寫成6*100,結果沒有算錯,也被老師扣了分數。如果孩子因為太多類似的狀況,得到了不理想的分數,我又該怎麼引導孩子呢?
考試/入學標準引導教學是噩夢一場
在華人社會,我們面對一個共同的議題:爸爸媽媽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有很高且幾乎一致的期待。在台灣,爸爸媽媽希望孩子上台大、清華、交大;在大陸,爸爸媽媽希望孩子上北大、清華。不僅對學校有要求,對於科系也是有所偏執,最好是可以有執照的、可以賺大錢的。
更糟糕的是,爸爸媽媽的期待,並不會隨著入學標準的改變,而有所變遷。他們只會想辦法把要求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能夠適應新的入學標準。講難聽一點,用這些新的、多元的標準,最終只是苦了孩子,特別是那些志不在此的孩子。
如果我們沒有真的改變觀念,入學標準的改變,並不會對於學習有正面的影響,只是造就了更多的補習商機。兩岸目前都有素養導向的教學方針,在大陸還是小規模實施,在台灣則是全面性實施。目前看到最明顯的改變,就是補習班業者推出的課程,從以往的學科導向,變成多元的素養導向。我實在不知道教育政策制定者,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
不要被成績綁架
在家中,我們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拿到非常好的成績,但是如果考的太糟糕,孩子回家還是會被我們責難。我都會跟老大說,基本的東西該要知道,像是字要怎麼寫,我還威脅他:如果字看不懂,以後就容易被騙。講這樣的話,我自己都覺得心虛,因為孩子們面對的未來,懂字或許不一定那麼重要了,字不會寫,恐怕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
我也嘗試說服他,更重要的能力是要懂得思辨、彙整資訊,只是這些能力都不是馬上訓練就會有成效的,孩子也容易覺得茫然。面對這樣的困境,我的作法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鼓勵孩子去思考,自己要做怎麼樣的選擇。像是去湯姆熊玩,孩子們就理出一個道理,要玩哪些機台才能夠獲得比較多的彩票,然後又可以玩比較久,這就是不錯的應用。
除了這樣基本能力的培養,若我們能夠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課外專長,那是更好不過的。畢竟基本能力的培養,比較難看到成效,但若套用在一個別的專長上,或許就比較容易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老大對賣東西賺錢很感興趣,其實真的該跟他想想,要怎麼落實這件事情,而不是只有在每年一兩次的園遊會上去做這樣的事情。誰知道他會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甚麼,也很有可能會發現自己對別的事情更感興趣。
要帶孩子發展課外專長不容易,特別是當你不是在實驗性學校的時候,但並不表示這是不可能的。窒礙難行的關鍵,往往是爸爸媽媽的決心,我也必須坦承,自己在這個方面也還沒有十足的信心。
就讓我們做個約定,一起帶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情,並且幫他們往前推進吧!
文章標籤:#親子教養 #心理學 #教養觀點 #親子關係 #掌握學習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