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習慣用潑冷水來激勵孩子,看似「為你好」,其實是種傷害

那天,與好久不見的老友見面。我們都是上大學就離鄉背景在各處打拼的遊子,趁過年回家時約出來聚聚。老友說,明天就準備啟程北返。

「這麼急著回去工作,事業做得很大喔!」我調侃著。

「不是啦!那個……」老友突然支支吾吾起來,一副有苦難言的模樣。

他嘆了口氣說:「其實,我是受不了我爸媽啦!」

我聽過很多年輕人,難以回家與自己的父母相處超過三天,各種原因都有,通常不外乎被催婚、催畢業、催找工作……等。但我很好奇,我那已成家立業、事業有成的老友,家裡到底有什麼難念的經?


「我努力奮鬥到這般光景,我父母應該沒什麼好嫌我的吧!但怎麼,他們總是覺得我還不夠好呢?」

我很好奇,到底他老人家說了什麼,讓他有這樣的感受?

「仔細想想,他們也不是嫌我,但卻總要潑我冷水。」

「潑冷水?怎麼說呢?」

「像是,我提到今年的業績不錯,拿到公司的高額獎金,他們便會說:『可是,又不是每年都有!』;我提到,最近受邀去某頂尖大學兼課,分享創業經歷,他們便要說:『那些高材生要聽你的嗎?』、『你的學歷又不是很高』之類的話。」

「為什麼,他們就是不能好好地肯定自己的孩子,讚賞自己的孩子,總要潑我冷水?好像一直在提醒我:『你我還不夠好』、『還要更努力』。可是,我的努力還不夠嗎?」

老友說得很激動,最後,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向他們證明我的能耐,才能真正獲得他們的認同呢?」

其實,他已經夠優秀了,朋友們無不羨慕他的成就斐然;他也很清楚,他根本不需要向父母證明什麼。然而,他就是無法不去在意來自父母的評價或質疑。

而這樣的訊息,他是從小聽到大的。

國小時,有一次他考了全班第一名,本以為會獲得父母的大大讚賞。父母確實稱讚了幾句,接著拋下一句話:「可是又不是全校第一名。」;另外有一次,是在大學畢業後,他要應徵一份外商公司的職務,父母先是質疑:「你又不是名校畢業的,憑什麼去跟人家競爭?」,後來如願錄取,父母本該開心的,沒想到又說:「你的英文沒那麼好,這份工作你做得來嗎?」

老友心裡苦,但總想著,只要夠努力,就可證明給他們看,往後不必再被質疑了。最後,他總算發現,這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他不管如何付出,成績再怎麼亮眼,父母永遠有可以質疑或批評他的地方。而當他向父母發出抗議時,父母總是會說:「我這是為你好,是關心你才這樣說的!」

「長大後,我慢慢地學會『報喜不報憂』,免得被他們數落;再更大一點,我學會了,連喜都不要報,因為,他們永遠不會滿意。」


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好幾個曾經晤談過的年輕臉孔。

他們不論在課業成績或同儕相處間,都有著卓越超凡的表現,也散發出聰慧早熟的氣質;然而,他們一點都不快樂。他們不斷收到來自身旁親友師長的肯定,卻總是感到孤獨,因為,他們難以感受到父母的認可。心思細膩又敏感的他們,總是會在父母的話語中,嗅到那一絲絲還不夠滿意的氣息;這讓他們知道,父母對他們總是不夠滿意。

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對孩子懷抱著高度期待的,卻時常說出一些潑冷水或質疑的話語,提醒著孩子得兢兢業業,一刻也不得鬆懈。常常,在孩子有傑出表現時,把焦點放在孩子還不夠好或尚未達到的境界,一次又一次打擊著孩子的士氣。

或許這麼做,有助於提醒孩子不要過於自滿,也不要安於現狀;只是,我懷疑有多少父母,是有意識地說出這些話語?或者,這早就是一種慣性的回應模式?


在生活中,應該不難見到老愛對他人的成就提出質疑或潑冷水的人,這樣的人,常常有著嚴重的自卑感。於是,在見不得人好之下,透過批評或質疑,試圖挫挫對方的銳氣,以顯現自己沒那麼糟。

而我發現,那些時常潑孩子冷水的父母,常是內心安全感不足的,傾向於負面思考,認為這個世界是危險的,需要處處提防才行。因此,他們總會在看待孩子的表現時,將焦點放在那些還不夠好的地方。久而久之,換來的,可能是孩子的自我否定,進而自我放棄。另一種可能,是孩子就此內化了父母的心理狀態,內心也常焦慮不安,即使不斷精益求精、成就超群,但卻陷入了永遠不知道自己在證明什麼的惡性循環中。

不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是痛苦的,都是兩敗俱傷的。


如果你問這些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對孩子的表現「潑冷水」呢?

他們會說:「我是為他好」或「我這是關心他」。

然而,這每潑一次冷水,給出的往往是傷害,而不是關愛。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父母的關愛與保護下長大,也因此,最想取悅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與父母保持著連結,即使父母老了、離開人世,仍然是如此。如果,一個孩子總難以感受到,父母對他存在價值的肯定,這會是孩子心中莫大的遺憾。

而當孩子無法面對內心遺憾帶來的痛苦時,便可能怨恨父母;然而,怨恨父母卻使他們深深內疚,只好透過減少接觸的方式與父母互動,從「報喜不報憂」,到「連喜都不報」來讓自己感到自在一些,而換來的,便是親子間情感的疏離。

這肯定不是任何人樂見的吧!


推薦閱讀  數位時代的父母,如何一邊手持數位產品,一邊陪伴孩子?

文章標籤:#心理調養 #親職教育 #教養觀點 #親子關係 #激勵孩子

陳志恆簡介-2.png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