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給孩子適當的獎勵,不要過份浮誇也不會寵壞孩子

家長給孩子適當的獎勵,是好的鼓勵 

讀國二的幼子放學帶回來在便利商店買的飯糰和牛奶當點心,他說:「我先用學校發的獎學金買,媽媽您要贊助嗎?」 

我說「當然!你們買食物當點心吃,媽媽都會幫你們出錢。學校這次獎學金這麼早就發啦?」 
他說:「對啊!只有300元好少唷!」 
我說:「聊勝於無!這是對你認真學習的鼓勵,要繼續努力!」 


前一陣子學校舉辦運動會,先生還接到簡訊通知他要已經畢業的長子回學校領國三下的獎學金,雖然只有300元,但這份鼓勵的心意,孩子還是感受得到並歡喜運用。 

適當的獎勵是好的鼓勵,有人反對獎勵孩子,覺得獎勵會讓孩子失去動機,只會為了得到獎勵而努力,一旦沒有獎勵或是獎勵不吸引人了就失去動機。 

手段和目的,本來就不是絕對的。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激起孩子為自己、為生活而努力學習,只要確定好目的,用的手段當然要因人而異,因為每一個孩子都不同,但家長給孩子適當的獎勵確實是一個好的手段。 

所謂適當的獎勵,就是不能太浮誇到孩子不相信自己可以達到目標,或是父母根本做不到發放獎勵。有學生跟我說:「我媽媽說我考第一名就要給我一萬塊,但是根本不可能!平常我的成績很爛,而媽媽連零用錢都沒有給我,怎麼可能會給我一萬塊!」 

當孩子的學習成就不好,有父母以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給重賞孩子就會努力。但父母卻沒有想到一方面孩子不相信那份重賞是真的會兌現,另一方面孩子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才可能學習成就不好,你要沒有養成良好學習方式的孩子,只因為有重賞就突然變得很會讀書而有好成績,這是不是太不切實際了呢? 

很多似是而非的議題,都只在於人云亦云。作為手段的獎勵本身並沒有錯,錯是錯在使用這種手段的人的心態與方式。 

小時候父親訂定了明確的獎勵制度,小學和國一時比較容易達到。到國二時進入女生的特優班,雖然不再容易拿到父親的獎勵,但父親從小就鼓勵我們讀書,跟我們說過只有自己的知識是別人拿不走的財產,所以我依然很認真的為自己學習。 

我們家從孩子進入小學後就訂立明確可行的獎勵方式,也跟孩子們分享大人在工作場合每年也都會打考績有獎勵制度,那年先生領到最優的總經理獎時,我們還雨露均霑的分一些獎金給孩子,讓他們知道父親很努力與認真的工作。 

家裡訂定的獎勵制度,當孩子的學習成效達到時,他們不但領獎金開心,父母發獎金也覺得寬心,甚至到了國中、高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時,孩子們商量是否可以放寬獎勵制度與提高獎金,我們也讓孩子整理想法後說服我們,而適當的做調整。 

而且獎勵是鼓勵全方位的學習,不是只限定在學科成績的表現或名次。不管是體育、藝術、音樂、人文等,只要孩子有良好的表現,他們都可以獲得父母實質和口頭的獎勵,這讓他們不會偏廢而盡情多元的探索與發展。 

你問,如果沒有獎勵孩子還會想努力嗎? 

我的回答是:從小學到高中,孩子不是因為有獎勵而努力的,而是因為他想滿足自己的好奇與探索之心而努力學習,他相信自己做得到,他發現自己有錯誤或是有不懂得的地方,他會想弄懂、學會,所以我沒有為他們的學習狀況操太多心,他們總是均衡發展的愈來愈好。只有長子小五剛進入青春期的那一兩年,因為想按照自己的學習模式,也因為想要反對而反對的逆反之心﹙這是他國二時自己跟我說的﹚,讓原本以為他小學會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的我,看到他只領到第七名獎狀的落寞。他的難過比我還多。但他闖過了那場青春腦內的風暴,在國中慢慢的穩定與調整步伐,現在在明星高中,繼續快樂而積極的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努力學習。 
 
鼓勵孩子把潛藏在內的天賦與能量發揮出來 

孩子要的其實不多,要吃飽穿暖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後,他的心理需求其實是更重要的空間,那需要父母放進真心的在乎與賞識,用愛與尊重的陪伴和互動,鼓勵他把潛藏在內的天賦與能量發揮出來,勇敢的表達與表現自己,讓父母聽到、看到他的努力學習都用在成長與蛻變之上。 

我把孩子每一次得到的獎狀、獎牌,都放在資料夾裡收藏好或掛好,發獎勵時謝謝孩子這麼努力的學習與付出,讓自己變得更好,我也相信孩子會愈來愈進步長成更好的人。 

給孩子一些合情合宜的獎勵,並不會寵愛孩子,會寵壞孩子的是父母捉模不定又搖擺的態度,那會讓孩子只能見縫插針或是趨炎附勢的變成唯利是圖卻又不知道為甚麼而努力的空心人。 

訂定好你的教養目的,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執行,中間的獎勵只是手段,卻可以讓親子之間擦出一些喜悅與歡樂的火花,我喜歡,那你呢?你要在了解孩子之後選擇適合你們親子執行的手段,引領孩子在學習的路上開花結果,信心滿滿的持續學習。 

 
只要獎勵符合這三種條件: 

1、孩子努力就有機會達到。 
2、孩子達到目標父母也有能力兌現頒發獎勵。 
3、親子都在獎勵制度中得到成長與歡喜。 

符合這樣的獎勵制度,真的是一種好的鼓勵,讓親子都可以享受達到設定目標的喜悅和成就感。


文章標籤:#親子教養 #教養觀點 #獎勵制度 #適當鼓勵 

尚瑞君.png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